陈荣超——倾心竭力育春苗 传承希望报国家

时间:2019-08-08人气:

陈荣超,丰台区第十三军休所军休干部。退休前是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。退休后,他坚持捐资助学,累计捐资110多万元,建立2所希望学校、25个爱心书屋,资助4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,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强烈的宗旨意识、一名老军人的优秀品质。今年7月,他获得“全国模范退役军人”称号。新闻广播记者王劲清报道:

“我大概十年前来采访过您,您这也没有添新东西是吧?”

“好几十年了”

“就是比十年前多了两个轮椅!”

走进陈荣超老人的家,记者仿佛穿越到了80年代,屋里最像样的家具就是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小茶几,上面盖了一层塑料布,有破损的地方粘着各种颜色、质地胶带,他和老伴儿杨玉仙刚从四川回来:

“这次我们就推着那个小椅子。”

“去了四个较舒服的学校,回访了六个,加起来十个”

新中国成立之初,家境贫寒的陈荣超、杨玉仙入伍,随62军参加了解放雅安的战斗。其间,陈荣超染上恶性疟疾,生命垂危,一位婆婆收留并照顾他,这份恩情,一直也藏在陈荣超心里,1989年,陈荣超退休后,与老伴商量决定以捐资助学的方式,为国家和社会发挥余热:

“我下了个决心,这一辈子重点为人民做点什么。”

捐建一所希望小学至少要20万元,于是,他们开始攒钱,一日三餐粗茶淡饭,基本不买新衣服,就连手纸,也是老伴用攒的废报纸从超市换来的。可就在目标越来越近时,他的儿子因病下岗:

“小家大家都要顾,自己的孩子有困难不照顾,推给社会不负责任,我们的初心一定要有,药费我们都全报,最多计划往后推。”

2000年,他和老伴终于如愿以偿,在四川省芦山县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“晨阳希望学校”:

“毛主席说过,你们就好像早晨八九点太阳,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,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
学生由最初的600名发展到1300多名,连续多年升学率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,从这里走出来的已经30多岁的吴红梅又回到了学校当老师:

“毕业以后,所以才要学会回报,成为全校的优秀教师,不仅当老师很兼爱心大使传递爱心,把爷爷奶奶的爱心在当地生根开花,这些都是传承的结果。”

2005年,陈荣超夫妇再次拿出20万元积蓄,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学校。2006年,第一批晨阳爱心书屋投入使用。截至今年7月,陈荣超夫妇共在四川、云南、江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建成晨阳爱心书屋38个,累计捐资助学超过110万元。可 事实上,他们的身体情况早已不适合如此奔波。陈荣超的心脏下壁部分纤维化,并伴有多器官衰竭;杨玉仙患有心衰,后背无法直起,但是他们的孙辈儿已经接过了精神的火把:

“他一封信,爷爷奶奶长大后我们就成了你,这是孩子们的心,我们要传着大人的传统给他传下去了,希望就在这儿,所以我说播种希望就这个意思!”

不仅在自己家传递,在山区传递,陈荣超爷爷的精神在62军老战友的孙辈儿里也开始发酵,他一位战友的孩子申请到扶贫一线,在得知爷爷荣获“全国模范退役军人”称号后,第一时间在他们62军后代这个几百个的群里发来祝贺:

“他说,您是我们62军以及整个后代们的荣誉和骄傲!”

 今年,是两位老人立志助学的第29个年头,陈荣超87岁,杨玉仙86岁:

“在三军还是有传承,红色基因代代流传,这就是我的专业实力。”

 

分享到(SHARE TO)